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张永渠教授课题组在乳腺癌精准外科领域取得新进展
所属分类:[医院新闻]
来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更新时间:2023-09-12
|
近日,我院乳腺中心特聘教授张永渠博士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君团队、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张云研究员团队合作在Cancer Research(Nature Index期刊,中科院医学、肿瘤学一区Top期刊,5年影响因子:13)发表题为“ Development of a rare earth nanoprobe enables in vivo real-time detection of 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using NIR-IIb imaging ”的研究论文,阐述了该团队构建的一种新型近红外二b区分子探针及手术导航模式,可在体实时识别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宏转移和微转移癌,进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预期可进一步降低淋巴水肿发生率。 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腋窝前哨淋巴结(SLN)是乳腺癌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术式。目前临床常用的示踪剂包括亚甲蓝、放射性核素及吲哚菁绿,这些示踪剂均只能示踪SLN而无法评估SLN的转移状态,需依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来诊断SLN是否有转移。目前这两类技术具有一定的弊端,首先这是有创操作,研究表明70%的cN0乳腺癌患者最终经病理证实仍为阴性,这部分患者完全可以避免SLNB;其次,术中冰冻病理高度依赖病理医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微转移的术中判定。 为进一步降低腋窝处理后导致上肢麻木、水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当前临床亟需寻求一种无创精准评估SLN转移状态的新检测方法。为解决上述临床“难点”和“痛点”,该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利用近红外二b区发光的稀土下转换纳米颗粒作为发光元件,肿瘤特异性靶点CXCR4的拮抗肽Balixafortide作为靶向元件,合成了一种新型近红外二b区纳米探针ErNPs@POL6326。研究显示这一新型探针对高表达CXCR4的乳腺癌细胞系及荷瘤小鼠具有高度特异的肿瘤靶向性;在鼠源性及人源性乳腺癌SLN转移模型中可以实时精准识别转移淋巴结,其灵敏度分别为92.86%和93.33%, 特异度分别为96.15%和96.08%。此外,小鼠实验提示该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该技术方法克服了可视光、近红外一区及近红外二a区荧光成像穿透深度和分辨率低的局限性,实质性地提高肿瘤成像信噪比和分辨率,因此不但可以识别SLN宏转移,还可检测微转移。目前团队正加速该技术的临床实践,期待日后造福广大早期乳腺癌患者。 >>>论文链接: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res/article/doi/10.1158/0008-5472.CAN-22-3432/728313/Development-of-a-rare-earth-nanoprobe-enables-in 张永渠 博士,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特聘教授,汕头市高层次人次,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首批乳腺癌MDT专家团队成员。 临床专长:乳腺癌保乳根治术、改良根治术、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肿瘤整形外科、乳房重建术及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精准乳腺外科治疗;乳腺良性肿瘤微创外科手术。 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Res.,Advanced Sci., Cell Death Di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7.5,总影响因子超过100。主要研究方向:1、分子影像技术引导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转化研究;2、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综合楼3楼9号诊室。 欢迎广大学子及临床、科研人员报考硕士研究生,邮箱:zhangyq@stu.edu.cn (乳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