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管理新突破——护理部牵头举办中西医结合镇痛专题培训,多学科共绘癌痛管理新蓝图
所属分类:[医院新闻]
来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更新时间:2025-06-30
|
为持续推进癌痛规范化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疼痛综合干预能力,6月20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疼痛护理专科小组特邀神经外科颜创楠医生与疼痛专科护士谢少真主管护师,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癌痛管理新突破”的专题培训。本次培训聚焦微创技术与中医特色护理的融合应用,旨在为临床提供多维度、个体化的疼痛解决方案。 西医微创:鞘内泵——癌痛管理的“终极武器” 神经外科颜创楠医生详细介绍了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技术——这为难治性癌痛患者点燃希望的新技术。 什么是鞘内泵?这是一种将镇痛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的“精准给药装置”。药物直达脊髓靶点,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其优势在于: • 强效镇痛、低副作用:鞘内1mg吗啡≈口服300mg,显著减少恶心、便秘等不适。 • 快速起效:电子微量泵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爆发痛可快速解救。 • 经济安全:长期用药费用降低,全植入式设计感染风险低。 护理要点 • 精准定位:根据疼痛部位调整导管尖端位置(如盆腔痛对应T9-T12椎体)。 • 术后管理:需平卧6小时、严密心电监护,蝶形针及药盒建议每15天更换一次。 中医护理:非遗技术赋能疼痛“绿色疗法” 在护理部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的疼痛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由疼痛专科护士谢少真主管护师重点展示,她强调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灵活运用多种中医特色镇痛技术: 腕踝针——皮下浅刺巧止痛 在腕踝部特定区域取穴,通过皮下浅刺调节神经传导。临床显示,对肺癌骨转移患者效果显著(经左下5、6区针刺后,疼痛评分从7分降至3分),且无药物副作用。 灸法——温热之力通经活络 雷火灸:240℃强热力+20味中药,针对癌痛部位、神阙穴等施灸,联合阿片类药物可缩短止痛起效时间。 脐灸:于神阙穴敷药艾灸,虚寒型癌痛患者经3次治疗后,腹胀痛明显缓解,排便功能改善。 其他特色技术 耳穴压豆(刺激神门、交感穴)、中药热奄包(温通经络)、温通刮痧(艾灸+刮痧双效合一)等,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实现安全镇痛,避免药物依赖风险。 护理部引领:构建中西医结合“1+1>2”的镇痛新模式 本次培训由护理部疼痛专科小组精心策划,核心在于推广“个体化综合治疗”理念:重度疼痛:鞘内泵联合三阶梯药物快速控制症状;轻中度疼痛或药物不耐受:优先选用腕踝针、耳穴压豆等中医护理技术;全程关怀:心理干预贯穿始终,缓解疼痛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 护理部疼痛护理专科小组组长、副护士长李丹丹在总结中强调,此次培训意义重大,为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她重申了癌痛规范化治疗需遵循“按阶梯、按时、个体化”给药原则。她指出,在护理部的持续推动下,我院整合西医微创介入与中医特色护理的优势,能为患者量身定制更精准、更人性化的镇痛方案,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护理部 疼痛护理专科小组) |